發展歷史

2008年,「加密貨幣之父」中本聰 (Satoshi Nakamoto)發布了著名的白皮書《比特幣: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》 (Bitcoin: A Peer-to-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)。

2009年,發布了第一版比特幣軟體,比特幣網路運行順利,交易都能快速確認且手續費很低。

第一個水龍頭

2010年,Gavin Andresen 花費五十美元,購買了一萬個比特幣,並發佈了第一個比特幣水龍頭 (Bitcoin Faucet),提供給第一次接觸到比特幣的人五個比特幣,並在早期中本聰活躍的比特幣論壇 (Bitcoin Talk)與其聯繫,毛遂自薦,是少數直接與中本聰聯繫的開發者。

比特幣的繼父

2011年4月26日,中本聰與少數開發者共同合作,完成了早期大部分的代碼建構,並在比特幣網路穩定運行近兩年後,決定離開專案,並交給接班人 Gavin Andresen 繼續領導、維護專案發展,人稱比特幣的「繼父」。

1MB限制

中本聰的一個無心之舉,在沒告訴任何人就直接添加1MB區塊限制,以當年的時空背景 (2009-2011年),站在中本聰的角色,似乎顯得十分合理。當時比特幣用戶低,鏈上交易數也不多,處於萌芽實驗階段,每區塊遠遠低於1MB,為防止大量惡意的垃圾攻擊而癱瘓網路,中本聰想都沒想就添加上去了,但沒人想到比特幣後來會被「魔改」,成了「無用電子訊號」跟「數位黃金」。

中庸之道

在Bitcoin Talk論壇中本聰本人就回覆過社區成員關於區塊限制的問題,他的想法:「如果我們更接近需要它,我們可以稍後逐步進行更改」,中本聰的想法是符合「中庸之道」,依照實際需求,採漸進式的提高區塊容量,他也認為隨著時間在硬體儲存跟網路技術的進步,會讓一切看起來合理。

中本聰還提到,它可以被分階段引入,例如:

if (blocknumber > 115000)
    maxblocksize = largerlimit

當我們接近社區預先設定好「升級區塊」之前,向舊版本節點、礦工們發出警報,確保礦工們知道他們必須升級全節點軟體。

比特幣核心開發組 (Bitcoin Core)

接管比特幣專案後,Gavin Andresen認為應該釋出部分權力,便組織了比特幣核心開發組 (Bitcoin Core),銀行家們、政府的「木馬屠城計」就此展開,Blockstream、iFinex (Tether Limit、Bitfinex)透過收買部分比特幣核心開發者成員完成滲透。

並在發生Gavin Andresen錯信澳本聰(Craig Wright)事件,大量媒體輿論及媒體審查,巨大壓力成了最後稻草,黯然離開自己一手組建的比特幣核心開發組。

2016年至2017年間,比特幣網路隨著早期奠定下來的商家跟用戶基礎,鏈上交易數持續成長,導致網路交易費用愈加昂貴,比特幣社區未能就提高區塊網路容量與否達成共識。

2017年,由於可用性問題,比特幣的市值佔比從95%下降到40%。

中本聰精神

幸運的是大部分比特幣早期的社區成員,包括節點礦工、開發者、投資人、用戶和商業,仍然相信比特幣的最初願景「低交易費用」的普世價值,全球各地人民都可以使用的點對點電子「貨幣」系統。

2017年8月1日,比特幣核心 (Bitcoin Core)的隔離見證(Segregated Witness)更改方案實施前,支持「大區塊」的比特幣社區達成「共識」,防止核心代碼被「魔改」,決定進行「備份」實行硬分岔,不兼容比特幣隔離見證的代碼修改,並提高了區塊大小到8MB,瞬間解決區塊擁堵造成高交易費用的問題,比特幣現金就此誕生。

當時持有比特幣 (Bitcoin,BTC)的人,在區塊 478558 會自動成為比特幣現金 (Bitcoin Cash,BCH) 的持有人。比特幣現金網絡現在支持最高32MB的區塊,並研究如何承載未來當大規模採用時所需的增長。

2023年5月15日,完成硬分岔升級 Cash Token技術。

貨幣的價值來自「交換」

「比特幣現金」與「比特幣」擁有同一個父親「中本聰」,「白皮書」是父親的「遺囑」。

比特幣拿走了父親「名聲」,走著小區塊(1MB~4MB)的「數位黃金路線」,而比特幣現金則遵從原始願景目標,走鏈上區塊擴容,堅持服務每個人的「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」路線。

法定貨幣系統的總發行量由少數人組成的中央銀行手上,法定貨幣是以國家債務跟主權信用為基礎,而比特幣是以電力及代碼為基礎,中本聰的「比特幣」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。

提供近乎為零的「低手續費」、通過物理分散的去中心化驗證節點,完成不可逆的可靠交易確認。

一種對既有法定貨幣的無聲抗議,提供低手續費的匯款服務,給每個人而不是少數人。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